书架
借来僧袍张和尚王丽英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借来74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借来74

20171107增珊

扑在拍电影上。卯足了劲,都使在那个破公司上。说电影,我不插嘴,也插不上嘴,电影的事情都听你的。一言既出。说公司,我得提醒你,专款专用,只做电影,不干别的。

揣着明白装糊涂吗,不。身不由己吗,不。即使做违心事说违心话也有底线。张和尚心理明白,虽然年事已高,但是,思路还是蛮清晰的。哪些事情该管,哪些事情不管,那些事早管,那些事迟一点管。有舍有得,有取有予,清清楚楚,心理跟明镜似的。寺庙的香火旺,是他关注的重点,支持张和尚拍电影,也是他的着力点。为了寺庙的香火及拍电影,他不遗余力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大师是一个心思缜密的明白人。

印一张报纸,出一本书,是一回事

拍一部戏是另一回事。

看书读报费的是眼睛,不费耳朵,而电影是既费眼睛,又费耳朵,可见,电影的影响力之大无与伦比,换句话说,电影弄的是视觉冲击力,报纸是望尘莫及的。电影弄好了,对寺庙有好处,这是连小和尚都看出来的事情。张和尚拍电影不用寺庙花钱投资,即使花钱投资也愿意。大师是这么想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他力排众议支持张和尚拍电影,就是为了寺庙的香火。拍电影的门道,他不愿意去打听,是因为有张和尚在管。电影艺术是一回事,宗教艺术是另一回事,即使是二回事也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。至少他能够听懂。隔行隔山,指指戳戳,颐指气使,指手画脚,瞎指挥。害人不利己。他相信张和尚,他用张和尚,不是因为张和尚是电影行家里手,而是信任张和尚的为人,他认识张和尚也不是一天二天了,对张和尚的底细清清楚楚,无论是佛学院食堂承包人,还是少林寺和尚,他都知道一二,再说,他和张和尚的师父是同门师兄弟。业务能力重要,个人品德更重要。作为住持,抓牛鼻子,把握用人品德第一导向。电影业务上的事情,他从来不闻不问,全听张和尚的调配,导演是谁,演员有那些,诸如此类,他从不过问。除此之外,个人感情也不是他关注的重点,俗家弟子这么多,那个不会遇上点感情危机什么的,这么多弟子,哪个不是有头有脸的,哪个不是是有钱有势的,感情出轨,生理出轨,感情生理双出轨。在所难免,像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样。这些人有苦衷,像一只迷失方向的船,又像一只迷途知返的羔羊,这些人找大师倾诉,像小孩似的。大师不能不管,但是管又管不好,于是只能从做人的道理方面隔靴搔痒的给一些建议,至于能不能走出迷茫,只能看造化。换句话说,走出迷途只能靠自己。感情上的事情,没有对错。知道就知道,不知道就不知道,实事求是,心安理得,,不知道装知道或者知道装作不知道,累,不安。一个慌需要十个慌来圆。张和尚的感情出了问题,大师知道。即使小道消息也不能掉以轻心。对张和尚的感情上的事情,大师还是有态度的,原则上他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。

大师说的最多的还是寺庙的香火,绕来绕去还是绕不过去,香火是坎,香火是基础,香火是重中之重。

嗖,火苗窜上来,差一点烧了张和尚的眉毛,他回过神来。调侃说:大师,你在这里等着我。不是这一头,就是那一头。连逃都难。

摇摇头,点点头,射出希望的光芒,露出甜蜜的微笑,调侃说:佛门,空灵,说到底是一个境界,仙界,天堂,地狱,说到底是一种境地,没有一点境界怎么掌控境地,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,敢坐大雄宝殿,多多少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,你一把。我一把。谁也别想抽身。哈哈。

听着觉得别扭,细想还是有理,放下拨扰,转身坐下,张和尚陷入思考。

大师说的是心里话吗,二把刷子,比喻形象,恰如其分。脑子里闪过一念,像流星划过天空。唐僧西天取经,孙悟空保驾护航,孙悟空火眼金睛,常不被师父理解。离开唐僧,孙悟空一事无成,离开孙悟空,唐僧到不了西天。到底说孙悟空利用唐僧,还是唐僧利用孙悟空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